青山区人民法院:“三个维度”搭建便民解纷“连心桥”
2025-05-29 11:53:36来源:包头政法在线编辑:赵芳
近年来,青山区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不断完善多元解纷机制,以综治中心运行为契机,探索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新路径,通过“精准普法、多元调解、协同共治”,织密基层解纷网络,绘就基层善治新图景,让司法服务更接地气、更暖民心。
普法先行
打造便民法律服务圈 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法官用真实案例教我们如何维权,这样的普法既生动又实用!”先锋道街道居民王女士在参加完普法讲座后感慨道。
青山区人民法院以综治中心为枢纽,以“法律咨询+法律宣讲+以案释法”三位一体模式,打造群众身边的“普法便民服务站”,同步建立“线上+线下”立体化普法矩阵,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家门口”。
法律咨询“零距离”。在青山区各街道综治中心设立“法官咨询窗口”,每周安排法官轮值,为群众提供婚姻家庭、劳动争议、土地纠纷等法律咨询,累计解答群众法律问题1200余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法律指导。
法律宣讲“精准化”。依托“青小法”大讲堂,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开展“订单式”普法,如面向农民工讲解劳动合同法,面向老年人宣讲防诈骗知识,面向消费者普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保普法内容“对症下药”。2024年以来,已开展普法活动30余场,有效提升了基层群众的法治素养。
司法宣传“接地气”。结合典型案例,制作“以案说法”短视频,利用官方公众号、微信群等渠道广泛传播,实现“指尖学法、随时解惑”;组织送法进社区,用通俗语言讲解法律知识,提升群众法治意识。
调解赋能
培育专业调解力量 推动纠纷“一站式”化解
“没想到青山区综治中心解纷的效率这么快!从递交材料到达成调解协议,我只等了2天。”青山区某土石方工程部的法定代表人激动地说道。
原来,青山区某土石方工程部与贵州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内蒙分公司签署了《机械租赁合同》,双方约定青山区某土石方工程部向贵州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内蒙分公司提供渣土车和挖掘机供工程施工使用。签订合同后,青山区某土石方工程部依约提供了车辆,但贵州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内蒙分公司仍欠付一部分租赁费。
2025年3月24日,青山区某土石方工程部来到青山区综治中心,想寻求解决途径。3月26日,青山区综治中心委派青山区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白砚杰调解该案件。白砚杰调解员多次参加青山区人民法院开展的调解员培训,有着丰富的法律知识储备和调解经验技巧。经过白砚杰调解员悉心释法与耐心调解,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双方握手言和,一起纠纷就此化解。
为提升调解工作质效,青山区人民法院立足指导调解的法定职责,与综治中心共同构建“培训+指导+调解”全链条解纷模式,让调解成为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线”。解纷时突出两类群体:对特邀调解员定期开展调解技巧、法律知识培训,提升其依法调解能力。员额法官定期驻点,对疑难复杂纠纷提供法律指导,确保调解协议合法有效。调解后紧盯两个结果:对调解成功的案件,可在线申请司法确认,赋予强制执行力;对调解不成的案件,引导群众至青山区综治中心进行立案。无缝对接司法确认或诉讼程序,实现“调解—诉讼”一站式服务。
联席共治
凝聚司法合力 构建多元解纷大格局
“法院与综治中心联动,将我们200多户业主的烦心事儿解决了,真的太感谢了。”近日,青山区人民法院办案人员主动与青山区综治中心联动协作,成功化解一起涉群体性回迁房屋产权纠纷。
原告苗某作为某村村民,入住回迁房六年却始终未取得房产证,无奈诉至法院。经了解,目前虽仅有该户村民起诉,但后续200多户村民均面临相同问题。对此,青山法院办案人员密切联系青山区综治中心,由中心及时组织召开联席会议,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联动,全力解决回迁群众提出的诉求。最终确定由现任村委会为200多名村民出具拆迁协议书,为办理房屋产权证提供必要材料,从源头上解决办证难题,避免更多村民因相同问题提起诉讼。
2025年以来,青山区人民法院与综治中心积极构建“双向赋能”工作机制:一方面,青山区人民法院各业务部门定期向辖区各街道综治中心推送高发案件类型、风险预警信息,助力基层精准排查矛盾;另一方面,综治中心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及时反馈苗头性纠纷,法院提前介入指导化解。同时,联合公安、司法、妇联等部门组建“解纷联盟”,对物业纠纷、群体性纠纷等“硬骨头”实行“一事一策”联合攻坚。促进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迈向“多元共治”。
法院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是青山区人民法院延伸司法服务触角、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下一步,青山区人民法院将持续深化机制创新,推动解纷资源更下沉、服务流程更优化、群众获得感更充实,让司法温度融入基层治理末梢,让法治成为基层善治的“稳定器”,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注入司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