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诚立信“一诺畅行”铸就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5-05-09 11:34:58来源:内蒙古法制报编辑:赵芳

作为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近年来,包头市以“诚信建设工程”为抓手,创新推出“一诺畅行”信用体系,将“诚润鹿城信达四方”理念融入城市治理的每一个角落。从简化交易流程到激活市场活力,从政府以身作则到社会共建共享,包头市以诚信为笔,生动书写城市治理现代化新篇章,为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和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了“包头样本”。

政务提信树立政府公信力

政务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石,政府必须率先垂范。2024年,包头市以一场高规格的“开年第一会”拉开诚信建设大幕,将自治区44项任务扩容至60项,确定了160余项具体举措,成立四大专项工作组,制定挂图作战机制,推动诚信建设工程有效开展。

在政府失信行为整治中,包头市全面起底排查政府部门不兑现政策承诺、不履行合同协议、不偿还拖欠账款、不执行生效裁判等失信行为,畅通投诉渠道,建立问题清单,狠抓整治整改,通过“12345”热线、“蒙企通”平台与法院执行系统联动,49件涉府生效裁判案件通过“执行攻坚”执结48件,用“真金白银”兑现了承诺。

upload/attachment/image/2/202505/09/174676167813a1a88397b4b45a87a76b3478c35a91_local.jpg

在深入实施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中,包头市加强重点领域执法监督,深入排查整治趋利执法、选择性执法、一刀切执法等问题,构建起覆盖市、县、乡三级行政执法监督体系。8项关系民生的决策被纳入法定程序,1037份政策文件经过合法性审查,从源头上杜绝了“任性用权”,深入推进政府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如今,“先找法律顾问”已成为包头市政府部门的“条件反射”,律师参与决策制度化让“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不再是一句空话。

138条优化营商举措、16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7个自选创新项目构建起“包你满意”“包你放心”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矩阵。特别是在惠企政策兑现环节,包头市创新搭建“政策直通车”,努力实现惠企惠民政策直通、直达、直感、直享。

“过去跑断腿,现在点鼠标,这就是诚信政府的温度。”某装备制造企业负责人感慨地说。

商务立信激活市场新动能

在包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场没有保证金的投标正在进行。某建筑公司凭借一纸信用承诺函,替代了以往动辄百万元的投标保证金。

包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打破了传统管理模式,构建起覆盖全领域的信用承诺体系。通过制定16类信用承诺事项,将招标人、投标人、供应商、竞买人等全部市场主体纳入信用管理闭环。从招标投标到政府采购,从自然资源交易到国有产权转让,“一诺畅行”的信用承诺机制替代了繁琐的资质证明,投标企业在参与投标时,可用“信用承诺函”代替投标保证金,这一举措切实为企业“松绑解困”。同时,该中心上线全国首个“信用承诺区块链平台”,将信用承诺书、履约记录等信息上链存证,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

upload/attachment/image/2/202505/09/1746761694a71b4b8594e0e971d1abadf8db09e50a_local.jpg

某参与投标的企业负责人表示:“区块链技术让我们的信用看得见、摸得着,合作更顺畅了。”

截至目前,包头市已有698个项目标段采用信用承诺制,为5860家(次)企业释放5.6亿元资金占用。在“信易贷”平台上,11.7万家企业获得15.7亿元信用贷款,其中“个体蒙信贷”更是开创了无抵押纯信用融资的先河。

政府在商务诚信建设中不能越位,更不能缺位。包头市通过机制建设积极推进商务诚信建设,792条失信“黑名单”与2130条“红名单”构筑起市场筛选机制,4120个主体通过信用修复重获生机。某食品企业因环保处罚被列入异常名录后,通过“两书同送”机制快速修复信用,该企业负责人坦言:“失信寸步难行,守信海阔天空,这就是市场选择的规则。”

社会传信培育诚信新生态

夜幕下的包头望隆购物广场,“自治区放心消费示范商圈”的牌匾熠熠生辉。这里聚集了137家诚信示范企业,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查看商户信用档案。这种看得见的诚信,正是包头市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缩影。

在失信惩戒端,2.8万人次被限制消费、33万次出行受限、2357户企业列入严重违法名单,4181名老赖在企业登记环节受到限制,织就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天罗地网。与之呼应的是3.3万户诚信企业的壮大,7个商业综合体被评为自治区首批“放心消费示范商圈”。线上线下联动的宣传攻势更将诚信文化植入城市基因,2万条街道标语、189场主题活动、895篇网络推送让“守信光荣”成为市民共识。同时,包头市利用包头新闻网、“包头微学习”“包头讲吧”等网络平台开设“推动社会诚信建设”“诚信在身边”等专栏,进一步树立全市讲诚信、守信用的浓厚氛围。

在教育领域,包头市在各中小学开设“诚信课堂”,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家庭践行承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让诚信从制度约束升华为价值追求。

在民生领域,聚焦危货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建立“承诺即办、全程帮办”的政务诚信服务体系,为重点企业提供全链条审批服务,推动政府履约效率与企业信用建设双提升。

司法树信 筑牢诚信“压舱石”

2024年4月,呼包鄂乌司法公信建设联盟成立大会在包头市召开,该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区域司法协作进入新阶段。通过“4+1”一体化机制,四地政法机关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互认、执行查控系统互通。在一起跨市合同纠纷案中,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托联盟机制,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案涉财产异地查封工作,当事人感叹地说:“司法诚信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2024年9月2日,第二届“呼包鄂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经验交流会在包头市举行。“呼包鄂乌”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建立以来,四地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发布《知识产权白皮书》,破解知识产权案件“赔偿低”难题,以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为区域协同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其间,有两起判赔金额均超百万元的侵权案件入选自治区典型案例库。同时,公安机关在“昆仑2024”专项行动中,侦办环食药领域案件59起,检察机关办理知识产权犯罪案件14件。

截至目前,包头市已有35781份裁判文书上网、4961条检察程序公开、3.4万条行政处罚信息点对点推送,构建起司法透明的“四梁八柱”。对于企业关切的查封乱象,573件超范围执行案件全部整改,458件久拖不决案件限期清理,让市场主体吃下了“定心丸”。

从“一诺畅行”的破冰之举到四大诚信体系的协同发力,包头市用实践证明,诚信建设不是简单的道德呼唤,而是需要制度创新、技术赋能、文化滋养的系统工程。当信用承诺替代纸质证明,当政府履约率成为硬指标,当诚信可量化、可变现、可感知,一座城市的治理现代化便有了扎实注脚。站在新起点,这座曾以钢铁闻名的城市,正用诚信锻造新的城市品格--在这里,信用不仅是道德准则,更是发展资本;不仅是治理工具,更是城市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