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映北疆 同心共筑中国梦

——记包头市昆都仑区市府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高丹

2025-05-07 17:17:41来源:内蒙古法制报编辑:赵芳

高丹,女,中共党员,1996年参加工作,2020年调任包头市府东路街道办事处负责全面行政工作,2024年3月任市府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她以民生为根基、文化为纽带、创新为引擎,用四年多时间将“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理念深耕基层,让2.4平方公里的街道辖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样板。从“北疆石榴情博物馆”到横跨2400公里的“文化走亲”,从“四百工程”的温情走访到“春雨工程”的精准帮扶,她以务实勤勉、爱民惠民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初心,更让“石榴籽”般的民族团结情谊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2025年4月24日,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

介绍剪纸作品。

文化铸魂 构筑民族团结精神家园

走进市府东路街道,北疆石榴情社区博物馆里陈列着有各族居民捐赠的文物,上百件文物讲述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与发展历程;“韵启非遗”展馆内,剪纸、旗袍制作等28项非遗技艺在传承人的指尖焕发新生,一幅长6米的“同心向党 筑梦北疆”剪纸作品,表达了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喜悦心情;“清廉家风馆”的展板上,不同时期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故事涤荡心灵;民族团结进步宣教室内各族居民亲手制作的“红石榴”表达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厚情感......这些文化场景的创设者高丹,始终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作为工作导向。

为破解基层民族工作有形无神的困境,创新“铸牢”的宣介形式,她利用休息时间翻阅10余本历史文化书籍,整理本土历史上各族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5万余字,在包头博物馆专家团队的协助下,在内蒙古各地征集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物上百件。将纵贯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交融史,草原丝路的发展史、走西口移民的奋斗史,提炼成可触可感的展陈体系,打造成了“共同的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

为让非遗“活起来”,她创新打造“非遗八件套”传承体系,将剪纸、泥塑、面塑、马头琴演奏等11项非遗技艺转化为社区教育课程,在社区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学的生动氛围,培养出邻里“小小传承人”。

每个展柜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件文物都是民族的记忆。这些文化浸润工程,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绘就了一幅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和美画卷。2023年1月,市府东路街道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道”称号。

民生筑基 绘就幸福生活同心圆

晨光中的阿尔丁1#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中华民族一家亲”排练教室内,踏着《站在草原望北京》欢快节拍起舞的居民笑靥如花,太极方阵刚柔并济尽显传统韵律,钢琴声、马头琴声交织着传统与现代的时代之美。非遗工坊内,工人们动作熟练,飞针走线续写文化传承;康养中心,专业理疗师正为居民们做着免费理疗;乒乓球室内,银球翻飞,喝彩声、欢笑声此起彼伏;社区爱老幸福食堂,围坐一起吃早点的居民们谈笑风生;“民情日记”里的联系电话,架起了帮扶困难群体的桥梁……这一幅幅“互嵌式”社区生活图景,都凝结着高丹致力于改善民生的执着追求。

为参观团讲解。

面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考卷,高丹有着清醒认知:“不能把民族团结做成橱窗里的展品,而要让它成为邻里间的互助、楼道里的问候、广场上的笑声。”

2021年,高丹带领团队多方协调,以“三供一业”改造为突破口,对阿尔丁1#社区35万平方米居民区实施系统性升级。通过构建民族团结文化健身广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长廊与一刻钟便民服务圈交相辉映的民生矩阵,为多民族交融共生夯基垒台。同步落成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集康养驿站、儿童托管、社区食堂、老年大学、社区旅游等多元服务于一体,在助餐助学、助医助行中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构筑起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生态闭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针对就业难题,高丹主持建设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开发“春雨工程”智慧就业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对接辖区企业。通过线上线下开展招聘、就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帮助200 余名居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居民安居乐业、携手共进的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居民们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在阿尔丁1#社区居住了25年的包钢退休职工梁清振感触颇深,他亲身经历了社区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社区居民相互尊重,齐心协力共建和谐社区的感人事迹。

如今,市府东路街道所辖区域,有包头市、自治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家,有包头市、自治区铸牢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阵地4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旗帜在市府东路街道辖区高高飘扬,社区文艺队自编的《石榴籽之歌》传唱在大街小巷。

治理创新 打造平安和谐示范样本

在市府东路街道综治中心的智慧大屏上,“平安指数”实时跃动:矛盾纠纷化解率99.2%、群众安全感98.6%,这份亮眼答卷的背后,是高丹带领团队探索“四百工程”治理体系结出的硕果。   

“推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四百工程”实施以来,高丹将民族团结创建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她推动成立“石榴籽暖心志愿服务队”,党员干部累计走访群众1.2万户,建立民生诉求台账418项。通过“早看窗帘晚观灯”的日常关怀,精准发现独居老人就医就餐难、老旧小区停车乱等痛点问题21件。

同时,将街道41个基础网格细化为80个“微网格”,构建起“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单元长-小小管家(青少年)”五级组织体系。千余名党员、志愿者组成“九色社团”,发动社会组织组建“社区合作信用联社”,形成“15分钟服务响应圈”。 创新“一约四会”自治模式,通过居民公约和邻里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载体,引导群众自主协商解决宠物扰民、楼道堆放等社区事务。实施“头雁领航计划”,培育35名社区骨干,打造“微心愿·爱家园”服务品牌,累计实现困难群体微心愿512个。推出“奶茶议事会”机制,各族居民围坐一壶奶茶,共商社区小情大事。

在民族团结进步宣教室了解花卉艺术。

街道通过设立线上“无人律所”和线下搭建的“法律援助中心”等平台,积极引导居民“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近三年通过协商调解和法律途径解决居民矛盾158件,居民满意率达100%,阿尔丁1#社区连续三年实现“零信访、零诈骗、零事故”。

如今,市府东路街道通过组织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将治理精度转化为民生温度,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文化融合、五心凝聚”的基层共治新路径,构建起“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的治理新格局。

2024年10月,市府东路街道开展“四下一线”工作以来,共收到12345政府热线表扬工单32件,12345政府热线比上一年度同期减少了34%。

区域联动 谱写新时代“走西口”

“三二一,揭幕!”随着红绸落下,直径1米多的写有“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传统月饼,赋予了“铸牢”的时代意义,在2023年中秋月饼文化节上惊艳亮相。这个由蒙、汉、回等8个民族厨师共同制作的月饼,用奶豆腐、红糖、玫瑰等馅料演绎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鲜活象征。这样的场景,正是高丹创新推出的“文化走亲”系列活动的生动缩影。

2024年中秋,“千年融合路·共筑中华情”文化走亲活动新颖吸睛。来自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的桦皮桶技艺、湖北宜昌市兴山县的剪纸技艺、包头市昆都仑区的蒙古族长调同台展演。这场跨越2400公里的文化盛宴,以文化纽带激活区域协同发展新动能。  

高丹带领团队构建“红色基因+文化IP+产业协作”联动模式,实施“红色研学”“非遗工坊”等特色项目。春季“非遗市集”让蒙古族服饰与包头剪纸同台竞技,秋季“邻里奶茶节”将熬茶技艺转化为情感纽带,冬季“民俗乡情年货节”将各族特产带到居民家门口。通过搭建“区域文旅合作联盟”,打造出“文化引流-产业造血-民生反哺”的良性循环。  

从直径1米的“团结月饼”到横跨2400公里的“文化长廊”,市府东路街道以文化为笔、以共情为墨,在新时代“走西口”的征程中,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华章,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互动交融中绽放异彩。  

春华秋实,丹心一片。高丹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创新破解难题,她以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初心。正如她所讲,“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千家万户幸福的笑脸。我将继续做一颗扎根北疆的石榴籽,用心用情用力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长盛常开。”(王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