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协包头市委员会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207号提案的答复
2024-09-25 20:18:49来源:包头长安网编辑:赵芳
吴刚委员:
您好!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市场主体保护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提案》收悉。首先对您积极建言献策表示感谢!现就您的提案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包头市瞄准“回到历史最高水平,重振包头雄风”目标,将打造“包你放心”法治化营商环境与“包你满意”并列作为营商环境两大品牌,精心谋划、高位推动。2023年市委、市政府密集出台打造“包你放心”法治化营商环境20条措施、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10条措施等系列举措。市委政法委、依法治市办在西部地区首创制定《包头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指标体系聚焦市场主体感受,81%的分值由市场主体和公众评价,发布2023年度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报告和“创新示范典型经验”,引领和推动政策体系不断优化,持续打造“包你放心”法治化营商环境升级版,为包头建设“两个稀土基地”“世界绿色硅都”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二、采取措施
(一)高位推动,着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为持续打造“包你放心”法治化营商环境品牌升级版,强化对市场主体的平等保护,市委政法委制定《包头市优化“包你放心”法治化营商环境十五条措施》《包头市法治护航创新十条措施》(简称《两项措施》),4月12日以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名义正式印发。持续发扬“抓得紧、落得实”作风,进一步制定《两项措施》细化分解台账,细化实化60条和33条具体措施,每月调度进展情况,随时抽查重点任务进度,每季度通报典型案例和典型做法,力促各项举措落实落地。5月14日,召开优化“包你放心”法治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优化“包你放心”法治化营商环境十五条措施、包头市法治护航创新十条措施,市政法各单位分别发布落实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二)全景展示,着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区。4月15日,市委政法委成功承办全区司法公信建设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会,全景展示我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成果,初步在全区形成我市“法治环境最优”示范效应。会后,内蒙古法制报组织采访团开展深入报道,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二连浩特市分别组织政法系统考察团来包考察学习。
(三)客观评价,着力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品级。根据《包头市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文件要求,面向全市4家政法单位、16家相关部门和10个旗县区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评价。经28轮修改形成《2023年度包头市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报告》,通过梳理全市各部门、各旗县区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19项首创经验和典型做法,总结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创新做法及改革亮点。跟踪推进各旗县区、各相关部门对标整改,目前各旗县区、20个参评部门均形成整改台账,提出110余条整改措施,有力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四)亲商互动,着力提高惠企服务质效。建立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快速响应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政法优商“一码通”企业诉求化解信息平台,按照定时登录、快速分办,明确责任、及时督促、动态监管、满意销号、回访督办、通报管理“八步法”办理企业诉求,推动政法单位“码上服务马上办”。创新开展“订单式”政法优商恳谈会,提高政法优商恳谈会的针对性。通过“订单式”预约、“菜单式”点单、“秀单式”反馈等做法,推动政法优商恳谈会由“大水漫灌”形式向“精准滴灌”模式转变。通过搭建沟通平台、整合专业资源、铺设快速通道,强化效果反馈等方式,不断提高恳谈会的实效性。
(五)主动服务,着力扩大“法治体检”覆盖面。拓宽服务主体范围,协商市司法局进一步面向招商引资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涉法涉诉民营企业等加大服务力度。组建“涉企法治体检服务团”,年均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600次以上。设立“涉企法治体检中心”,围绕法律政策宣讲解读、法治环境保障、企业合规指导等多个方面开展涉企法治体检,为民营企业法治体检500余次。树立典型、形成示范,每年重点打造“100个法治体检精品”项目书。按照“共性问题全面反馈、个性问题一企一策”原则,针对体检事项实行动态管理,聚焦企业所需所盼,精准提供订制服务,努力将法治体检工作打造成为普惠性法律服务产品和专属性的企业定制“体检报告”。
(六)精准运营,着力推动“四站”专业化发展。坚持聚焦企业需求精准化服务,督促政法单位找准职能定位,优化人员配备、资源配置,推动企业服务“四站”专业化发展。法官工作站通过推行诉讼服务、诉前调解、法律咨询、以案释法等举措,不断深化“诉源治理”。建站以来,妥善调解劳资纠纷、征地拆迁等各类矛盾纠纷257起,为企业发出司法建议13份,线上线下提供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40余次,受理涉企案件占比60%以上。检企联络站建站以来,共办理涉企案件89件,一起租赁合同纠纷民事生效裁判监督案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27万元,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典型案例;一起护航企业安全生产案件入选“全市检察机关服务保障企业发展典型案例”。警务服务站建立“项目警长”机制、推行服务保障重大项目10项措施,成立以来处置警情120余起、调解矛盾纠纷100余起、办理各类证明200余人次,周边涉企警情数量同比下降约50%。公共法律服务站深入开展“送法进企业”“法治体检”等专项服务,发放宣传手册、法律书籍、宣传海报等共计6000余份,出具体检报告120余份,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123件次。
(七)严管厚爱,着力彰显法治温度。始终秉持包容审慎的办案理念,依法慎用强制措施,大力护航市场主体放心投资、安心发展,截至目前,经济金融类案件不起诉14件37人;审查起诉审结案件采取羁押措施512人、同比下降65%,诉前羁押率29.43%、同比减少12%。推广柔性执法,公布免罚轻罚清单3.0版,今年以来实施不予处罚事项333项、同比增长70%,从轻减轻处罚事项409项、增长21%,累计办理相关案件1.05万件,涉及8000余万元。加强合规指导,开展促进企业合规改革统一行动,办理案件48件、办结13件,对26名企业负责人、高管和8家涉案企业作出不起诉决定,营造办理一个案件、挽救一个企业、规范一个行业的良好氛围。
(八)集中整治,着力推动行政执法规范化。组织开展全市“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专项行动,集中开展评查2次,实地抽查8家重点执法部门,评查行政执法案卷192卷,制发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问题反馈函10份。组织“大走访、大起底、大调研”,整治涉企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市县两级司法部门、行政执法部门深入230余家企业单位进行走访调研,发放收回涉企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调查问卷3059份,摸排行政执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制约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堵点问题62条,全部列入《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整改台账》并完成整改。开展“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专项行动。聚焦食品药品、医疗保障、公共卫生等重点执法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和专项督查行动,市、旗县(区)、乡镇(苏木)三级相关执法部门形成本系统本行业执法突出问题清单114项,梳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事项和标准目录清单266项。
(九)综合施策,着力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严保护格局。搭建协同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双向咨询和移送通报机制,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年度考核。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联合组织知识产权专项执法检查、法治体检、案件恳谈会、案件评查、典型案例评选等,努力构建知识产权“大协同、快响应、同保护”的工作新格局。推进繁简分流,在程序精简上着力,知识产权案件平均审理天数缩短至67.45天,普通案件平均审理天数缩短至24.42天,分别提速11.25%和48.04%,保护效率大幅提升。注重前端预防,建立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成立西北地区首家公证服务站,开通“包证链”区块链公共存证平台,建立知识产权重点企业保护名录,将229家企业纳入易受侵害名单,推广包联服务企业项目警长制,真正将工作实绩做在先。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多元解纷新模式,成立知识产权民事纠纷诉调工作室,联合多家机构签订关于建立民商事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框架协议,让知识产权多元解纷驶入“快车道”。运用“庭审再现”“恳谈+巡回审判”的方式化解市场主体易发多发侵害商标权等纠纷。
(十)执行攻坚,着力推动司法公信建设。对照《关于加强司法公信建设若干措施》的九大方面举措,进一步细化制定33项重点任务清单,组织政法各单位研究制定147条落实措施,形成《全市司法公信建设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和《司法公信建设工作重点任务考核评价清单》,同步下发至各旗县区党委政法委,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责任制,保证各项任务有力有序推进。开展案件执行“抓清收、扩战果”行动,研究制定《关于破解执行难问题监督贯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运用监督贯通平台推动涉府、涉企、涉民生、涉金融执行案件动态清零,并将3件执行案件录入监督贯通平台。目前,全市共受理执行案件16343件,执结5918件,执行到位23.77亿元,执行到位率65.38%。今年以来,新立案的涉府执行案件共23件,申请执行标的12887.33万元,已结6件,执行到位887.37万元,执行到位率75.69%。全市基层法院已与公安机关签署“执行110”合作协议,强化公安机关协助法院“查人找物”为重点,破解法院执行案件信息查询、临时控制被执行人、查控被执行人车辆等难题,提高执行到位率。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扩大法治参与,推动政策制定充分听取企业意见。推动各部门政策制定程序民主化、增强公众参与有效性。创新意见反馈机制,对听取和采纳意见的程序、方式和反馈机制进一步细化、优化,灵活运用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问卷调查、书面发函、实地走访、引入第三方评价等方式,说明制度设计的背景、目的、适用范围,以及对相关人员或群体可能产生的影响等,引导企业围绕主要问题和不同意见,进行充分有效的讨论。
(二)强化对标整改,推动整改工作落地见效。按照《2023年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报告》跟踪推进各旗县区、各相关部门对标整改,切实抓住症结要害,深度剖析问题原因,提出整改对策建议,督促整改举措尽快落地见效。组织开展评价复盘工作,修改指标体系,发布2024年评价指标及实施方案,引导全市法治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持续优化。
(三)抓好突出问题整治、存量案件化解,促进执法司法规范化。秉持“恢复性司法”和平等、审慎、谦抑、善意、文明的执法司法理念。在执法司法过程中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把让企业“活下来”“办下去”“发展好”作为目标追求。持续开展涉企执法司法突出问题专项检查,切实维护企业利益。集中力量抓好涉企存量案件纠纷化解攻坚,切实解决一批矛盾纠纷,让市场主体感受到公平正义。
中共包头市委政法委员会
2024年5月23日
【原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