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区白音席勒街道综治中心:事事讲明白 件件有回音
2025-10-16 18:59:40来源:包头政法在线编辑:赵芳
九原区白音席勒街道龙宇社区的党群驿家本是社区居民交流互动的“温馨港湾”,但随着居民参与增多,场地使用时间、设置清洁维护等各类矛盾时有发生。社区将矛盾隐患上报至街道综治中心后,街道综治中心立刻组建由中心骨干、法律顾问、社区干部组成的工作组,通过走访座谈收集到16条居民诉求。在精准锁定矛盾焦点后,推出“错峰排班 + 功能分区”方案,让5类群体分时段满足不同活动需求,还及时协调了2万元民生资金用于改善设施。就这样,一件群众身边的烦心事,在综治中心的推动下得到了妥善解决。
这种快速响应、精准施策的工作模式,不仅化解了邻里间的小矛盾,更让居民切实感受到了基层善治的温度与效率。自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以来,白音席勒街道综治中心通过“综治中心一站解纷”“网格服务精准触达”“议事协商聚民心”三张名片,铺就了一条充满温情的基层治理之路。
一站解纷:筑牢矛盾化解“终点站”
“过去遇到问题时,常常不知该向谁求助。现在有了综治中心,心里踏实了。”德贤社区远洲国际城居民薛二平的朴实话语,道出了综治中心的口碑力量。这个家门口的“解纷超市”,整合了司法所、派出所、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打造了矛盾调解、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全方位服务空间。其高效运转的背后,离不开街道综治中心的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
远洲国际城于2010年正式交付使用。随着时间推移,小区各基础设施逐渐老化,其中单元门的损坏问题尤为突出,不少单元门闭合不严,常年处于半开状态,不仅无法起到防护作用,反而成了安全隐患的“入口”。
在“贤话家事”议事会上收到居民诉求后,社区迅速启动“吹哨”机制,街道综治中心快速“报道”,协调住建、房管等包联单位出谋划策,通过便民服务资金为83个单元门进行了更换,受益群众达900多户,并实现了社区、居民、物业从“情绪对抗”向“理性共治”的转变。薛二平感慨道:“我们业主没花一分钱,咱们综治中心和社区就把这个事解决了,入冬后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寒风进家了。”
网格赋能:家门口的服务“铁三角”
白音席勒街道的张大爷时常感慨道:“有困难,在小区网格里就能解决!”这正是白音席勒街道做优网格、织密服务网的生动写照。
街道以“网格党小组+专职网格员+单元长”为内核,将7个网格细分为31个治理单元,把网格作为服务居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主阵地,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真正让“小网格”释放出“大能量”。
组建退休党员、在职党员组成的网格党小组和专职网格员每天穿梭在楼栋单元之间,既当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又做社情民意的“信息员”,还是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单元长则作为联系邻里的纽带,及时收集居民的微心愿、小诉求,三方形成联动响应机制,确保群众诉求“有人听、有人管”。
白音席勒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张玺介绍:“通过整合政法单位资源,并依托基层微治理工作小组,我们已经预防并化解多起潜在矛盾纠纷。今年以来,街道综治中心共受理矛盾纠纷 28件,化解 24件,通过‘铁三角’共排查矛盾纠纷 121件,化解 121件,实现了辖区矛盾纠纷底数清、情况明以及全程跟踪、闭环处置的工作成效,切实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议事协商:小空间激发共治能量
在白音席勒街道,“凉亭议事会”“单元恳谈会”“贤话家事议事会”等各类议事协商平台不仅是收集群众所遇问题的地点,更成为撬动街道善治的支点。街道通过长期深化议事协商机制实践,不仅实现了具体矛盾的高效化解,更推动基层治理模式完成从“政府单向管理”到“多元主体共治”的深度转型,在民生改善、群众参与、基层稳定三大维度形成显著治理成效。
在民生实事落地维度,街道以三方协商为民生工程“加速器”,将居民诉求转化为具体项目:开元社区通过协商完成;检察馨苑“开元温‘心’苑”便民场所打造、设立8处“红聚能交换站”;龙宇社区、鸿翔社区分别推动减速带安装、健身器材与智能垃圾回收站落地;远洲社区协调解决72路公交车增设站点问题,让民生福祉真正惠及群众生活。
在群众参与维度,议事协商机制唤醒居民“主人翁”意识,居民从旁观者变身“议事主角”:鸿翔社区85%的居民参与过协商活动;万科社区业主从“因不满服务拒缴物业费”转变为“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西村、三道沙河村村民自发参与家族帮扶与邻里矛盾调解,形成“众人事、众人议、众人成”的治理图景。
